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淺談兒童的下部呼吸道感染

兒童的下部呼吸道感染

支氣管炎(bronchitis)

  急性支氣管炎多由病毒引起,部分亦可能由百日咳桿菌、黴漿菌引起,但也可以是病毒感染後繼發細菌感染。

  症狀先由乾咳開始,3~4天出現流鼻涕,接著轉為咳嗽有痰。患者可能發燒、胸口灼熱、全身不舒服,一星期左右後症狀逐漸消失。診斷是靠臨床診斷,CXR也可幫助。

  一般僅需症狀治療即可,無須使用抗生素,除非是懷疑細菌性感染。

 

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

  這是細小支氣管因發炎阻塞所致,呼吸道管壁水腫增厚及黏膜為發炎細胞所浸潤,管徑因而縮小,阻力增加,呼吸變得急促有哮鳴聲(wheezing)

  病房因此症住院的孩童佔相當高的比例,好發在2~3歲以下,冬季和初春是流行季節。病原體最主要是呼吸道融合病毒,其他還有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腸病毒、披衣菌、黴漿菌等。

  症狀一開始是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2~3天後出現下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呼吸淺快,呼吸困難、哮鳴聲、胸骨上或肋骨下凹陷、鼻翼搧動。

  診斷是依據臨床症狀,治療上除了症狀治療藥物外,可以給予高溼度氧氣、適當水分補充、吸藥治療、物理治療。

 

肺炎(pneumonia)

  依侵犯的解剖部位可分為大葉性肺炎(lobar pneumonia)、支氣管性肺炎(bronchopneumonia)、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

  病原體包括細菌性、病毒性,以及其他如黴漿菌、披衣菌等。其中最多的還是病毒。較會呈現急性病容與併發症的是細菌性。

  診斷是依臨床表現與CXR來判斷。區分是哪種病原體可利用痰液檢查、血液檢查(WBC/DCCRPB/C、血清抗體、血液凝集試驗)、尿液抗原檢查。

  治療上,如是病毒性則以一般支持性症狀治療即可,細菌性則要輔以抗生素治療。

(摘錄與編修自2007年李淵順醫師在聖保祿醫院對護理人員上課的講義)

丹娜絲颱風來襲期間開(休)診公告

  <<丹娜絲颱風來襲期間開(休)診公告>> 依照桃園市政府公告,7/7(一)正常上班。 故 7/7(一) 正常開診 喔~~ ※ 颱風天出門,請留意自身安全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