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認識腸病毒

什麼是腸病毒?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它並不是新的病毒,只是在民國87年全台大流行造成許多嬰幼兒死亡後才引起國人重視,其包括A型克沙奇病毒、B型克沙奇病毒、小兒麻痺病毒、依科病毒及腸病毒,一共有60幾種病毒。


腸病毒是不是只有台灣地區才有?在什麼季節流行?

    腸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由於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發生。依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以每年四月到九月為主要的流行高峰。


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腸病毒主要是經由接觸、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即使嬰幼兒足不出戶,但因「大人」常是傳播病毒的媒介,大人從外面將病毒帶回家中(大人本身不一定會有症狀),再經由接觸、飛沫或污染食物的方式而傳染給小孩。

    另外,「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腸病毒的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腸道排出病毒的時間可以持續812週之久,通常以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腸病毒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得了腸病毒會有什麼症狀?

    腸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大約二至十天,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

    腸病毒感染常見的典型症狀:

手足口症

    患兒通常不發燒或微燒一、二天,有口腔潰瘍,手掌、腳掌、膝蓋、臀部有小水泡;

泡疹性咽峽炎

    患兒可高燒二~五天,喉嚨、口腔內有小水泡後潰瘍,口腔疼痛、流口水。

    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及新生兒敗血症等併發症。




 

什麼情況下,必須要馬上看醫師?

在發病7天內的幼兒患者要小心照料,因為這段期間最容易有嚴重併發症發生。預防寶貝併發重症,有下列情況必須立刻就醫:

(1)嗜睡、意識不清、活動力降低、手腳無力。

(2)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3)持續嘔吐

(4)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頸部僵硬、昏迷、肢體麻痺等。

 

孕婦感染腸病毒,會不會生下畸形兒?

無證據顯示腸病毒有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的可能,但孕婦須避免感染的風險,以預防生產時感染給新生兒。

 

腸病毒有沒有特殊治療藥物?

目前並沒有殺死腸病毒的特效藥,一般都是針對發生的症狀,採取對症療法。


感染過腸病毒之後,有沒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

腸病毒群共有60幾種病毒,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再接觸同一種病毒時,大多不會再發病。但是不同種的腸病毒經常會引起相同的症狀,所以有的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症或泡疹性咽峽炎。

 

腸病毒感染之致命機率有多高?

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症狀都很輕微,甚至沒有症狀。一般估計的致命機率是在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也就是感染腸病毒以後,99.9%以上的患者都會恢復。

 

要如何來預防腸病毒?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腸病毒71型疫苗在研發中),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

腸病毒常見的誤解

誤解一腸病毒會有腸胃道症狀

正  解:腸病毒極少病毒會引起腸胃道症狀

誤解二:口腔內有潰瘍一定是得了腸病毒

正  解:可以形成口腔潰瘍的原因有很多,腸病毒感染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誤解三發抖就是重症的肌躍型抽搐徵兆

正  解:如果只是發抖,有可能只是發燒畏寒引起

誤解四腸病毒早點住院就不會惡化

正  解:其實只有孩童出現脫水或重症症狀才需住院


     如下左圖,其上顎有紅疹,但尚未形成潰瘍,只能說其很可能是腸病毒感染;若演變成如下中圖,則可以確診是腸病毒;但若演變成如下右圖,則須小心是A族鏈球菌感染(猩紅熱),在治療上的考量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臨床上也常會在疾病初期發生診斷上的誤判,因為泡疹性齒齦口炎的初期和泡疹性咽峽炎(如下左圖)很像,都是有口腔潰瘍。但隨著病程演變下,泡疹性齒齦口炎會逐漸出現牙齦紅腫(如下右圖),甚至出血,口腔易有口臭。泡疹性齒齦口炎是由泡疹病毒感染所致(而不是腸病毒)



(將之前李淵順醫師在聖保祿醫院用的衛教單張重新編修)

【停診公告】114年度員工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