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發燒的原理與機轉、破除『發燒燒壞腦袋』之迷思
發燒的原因有很多,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感染所造成的發燒。除此之外,還有像是荷爾蒙失調(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關節炎等)、腫瘤以及藥物等等都可能造成發燒,甚至激烈運動後與環境過度悶熱也都可能形成類似發燒現象。而今天主要是著重在感染所造成的發燒,來淺談其發生的原理與機轉。
我們的腦部下視丘內有個「體溫調節中樞」,負責設定我們人體體溫的定位點,人體有許多生理反應都是為了維持體溫在這個定位點的範圍而產生,如冬天手腳冰冷(血管收縮)減少散熱與寒顫取暖、夏天皮膚泛紅發熱(血管舒張)與流汗散熱。當外來病毒或細菌入侵人體時,我們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細胞會出來與它們作戰而產生發炎反應,在這過程當中會分泌多種細胞激素,而這些激素循環到腦部,進而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引起體溫定位點的上升。體溫定位點的上升,會使人體誤認原有的正常體溫是過低的,因此身體便會出現類似在冬天出現的生理反應。之後體溫定位點已回到正常或原本定位點上升不高,但體溫因前述作用已上升很多,這時身體便會出現類似在夏天出現的生理反應。
由上述我們可以知道,「發燒」是被「誘導」產生的一種身體的生理反應,算是疾病的一種症狀而已,就像是感冒的咳嗽或流鼻水一樣。而且有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因此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也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目前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以往常有「發燒過度會燒壞腦袋」這樣的誤解,這是因為過去的醫療知識與水準尚未發展或普及,沒有把發高燒背後的原因弄清楚。其實只有像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腦部本身受到細菌或病毒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並非是發燒把人燒笨或燒聾了。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也比較高,本來就應特別警覺。
因此,大家不要對「發燒」過度恐懼,發燒就是疾病的一種症狀,『反覆地在發燒』就如同『反覆地在咳嗽』,這是告訴我們疾病還不穩定,需要繼續進一步評估與治療。
(摘錄與編修自2012年李淵順醫師刊登在聖保祿醫院保祿醫訊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