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發燒
新生兒發燒往往是一個重要的警訊。因為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健全,抵抗力較差,而經由媽媽胎盤傳遞過來的抗體也只有對於一些特定的病菌感染提供保護(換言之,並非全面性),所以新生兒遭遇病菌入侵便很容易發生感染而可能發燒;再加上新生兒的諸多器官都尚未發育成熟,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犯,而造成種種感染(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若進而擴散至其他器官,就可能造成腦膜炎、敗血症、骨髓炎等等,如果沒有及早發現與治療的話,快速惡化的病情常常令人措手不及而造成新生兒重大後遺症或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但也不是每一個新生兒發燒都一定是感染所造成。爸爸媽媽在家如果發現寶寶發燒了,可以先量體溫,如果體溫不是很高(攝氏38~38.5度),而且活動力和食慾都還很正常,有可能只是包裹太多的衣物或環境溫度過高所導致。只要將寶寶的包布解開一陣子或設法改善環境溫度後,再量一次體溫,如果體溫即回復正常便可較為放心。但是,如果短時間內又發燒起來則仍需考慮是否有感染問題,或是如果沒有把握,都應該求助小兒科醫師。
因為發燒常常發生在半夜,爸爸媽媽會猶豫是否要帶寶寶出門看病?一般建議,較大的孩童發燒,如果活動力和食慾都還很正常,可能是輕微感染或感染初期,可以在家自行先幫病童退燒、觀察,等白天再找時間帶去給小兒科醫生檢查即可。但是三個月以下的寶寶如果確認的確是發燒(並非包裹太多的衣物或環境溫度過高所導致),一定要儘快帶寶寶去給小兒科醫生檢查,而不是在家自行幫小寶寶退燒然後再觀察。因為年齡越小的寶寶免疫力越差、疾病進展速度較快,面對處理上必須格外地小心謹慎,若是小於一個月以下的新生兒發燒,建議都必須住院接受檢查、觀察與治療。最後還有一個基本的通則,如果幼童出現精神活動力差、嗜睡、厭食、呼吸急促、尿尿很少等現象時,不管其年齡大小為何都應該馬上就醫,以避免病情惡化。
另外,新生兒發燒發生腦膜炎的機率較高,因此住院的常規檢查建議必須包含腰椎穿刺的腦脊髓液檢查,只是這項檢查常被家中長輩(阿公阿媽)拒絕,而造成病情診斷的延誤;而其實那是長輩(阿公阿媽)的錯誤認知,以為腰椎穿刺(俗稱的「抽龍骨水」)是「抽骨髓」(因發音的近似)。也有人擔心腰椎穿刺會傷到神經,甚至下肢癱瘓,不良於行;其實腰椎穿刺的入口約在第四、五腰椎間,已遠離脊髓(神經)末端(相當於約第一腰椎處),因此不可能刺傷脊髓,至於所聽聞過造成下肢運動不良的情況,應與其本身腦部內疾病(如腦膜炎造成中樞神經損傷)有關。
總而言之,面對『新生兒發燒』必需小心謹慎。對於感染,希望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避免憾事發生。
(摘錄與編修自2012年李淵順醫師指導護理師刊登在聖保祿醫院保祿醫訊之文章)